在我国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领域的发展历程中,不能不提到一个人。他牢记振兴中国工程机械及引领行业前进的历史使命,在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领域勤勉耕耘30余载,从学科交叉寻找道路施工装备创新的突破口,开创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这一新的研究领域,并在道路与建筑材料的搅拌理论及装备、道路压实理论与装备、道路施工装备的动态性能及可靠性等方向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他就是我国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领域的开拓者,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首任院长、教授冯忠绪先生。
深化振动搅拌理论与设备研究 实现“振动搅拌,改变世界”
振动搅拌是国际公认的、提高混凝土搅拌质量和效率的最经济的方法之一。然而长期以来,全世界混凝土的制备大多使用静力搅拌的方法。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在于混凝土中固、液、气三相不能完全分布均匀,不仅浪费了水泥等材料,更降低了混凝土结构的服役性能。仅以生产水泥混凝土时水泥浪费这一指标来看,我国2016年的水泥产量为24亿t,按搅拌不均匀使10%的水泥浪费计算,就浪费水泥2.4亿t。水泥浪费不仅造成经济损失,而且其生产过程带来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同样惊人。因此,开展混凝土振动搅拌理论与设备的研究,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。??
1989-1990年,冯忠绪教授在前苏联莫斯科汽车公路学院学习。期间他了解到,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,前苏联、美国、德国、日本等国都进行了混凝土振动搅拌的试验研究,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,更没有与产品研发相结合研究的先例。因此回国后,冯忠绪教授便立即投入到振动搅拌技术的研究探索之中。
探索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。回国后的最初几年,冯忠绪教授与国内外前辈一样,采用普通振动机械的结构型式来设计振动搅拌机,将激振器外置研制了定向激振器外置的连续式振动搅拌机、激振器外置的旋振式振动搅拌机。1991年11月“混凝土的振动搅拌装置”获得了第一项授权专利。然而,试验结果除验证了混凝土与稳定土振动搅拌高效性外,整体效果并不理想。
几经挫折,冯忠绪教授静下心来思考振动搅拌的理论问题。首先是能否建立数学模型,寻求理论突破以及对试验的指导。搅拌机械的工作是通过工作机械与介质的相互作用完成的。工作机构与介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的试验研究,是机器性能研究的首要任务,也是研究整机性能的基础。长期以来,用宾汉姆流变曲线来描述新拌混凝土的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认可,然而,这只是新拌混凝土性质的一种静态描述,不能描述混凝土搅拌的发展与变化过程。水泥混凝土搅拌时,砂、石、水泥、水和添加剂等多种材料进入搅拌室后,固体、液体和夹裹的气体等各成分间既存在物理作用,又存在化学作用,不论从微观上还是宏观上,物料的状态和结构既发生了量的变化,又发生了质的变化,形成了新拌混凝土这种新的结构材料。这种变化既可看成是随机的“生灭”过程,又可认为是确定的,有一定规律的。长期以来,国内外学者试图将这一过程定量化,但都未取得令人信服的应用结果。更多精彩内容,请浏览 31.pdf |